5.17“我要硒”|全民科学补硒日

  • 发布时间:2024-11-07
  • 发布者: 原住民况姐
  • 来源: 原创
  • 阅读量:
  2013年5月17日,国家卫生部发起了中国第一个“全民补硒日”。“517”是“我要硒”的谐音,自第一届全民补硒日开始,至今已是第11个全民补硒日。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硒”的故事~
  someting about Se
  “硒”的国际发展史
  1817年,瑞典化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Jöns Jakob Berzelius),首先发现硒元素(Se),并命名为Selene,希腊语“月亮女神”的意思。硒的原子序数为34,位于周期表第VIA族,与硫(S)的化学性质颇为相似,与金属及氢化合时表现为-2价,而与氧化合时则表现为+4价和+6价,属于铜型离子。其中,四价态的亚硒酸盐在土壤中容易被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及铝的氧化物等胶体所吸附,六价态的硒酸盐最容易被植物吸收。在氧化剂作用下,四价硒可以被氧化为六价硒。
  1957年,美国科学家施瓦茨(Schwarz)在二战后德国关于营养与肝脏的研究中发现硒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硒是营养性肝坏死的重要保护因子,从此拉开了研究硒与健康的序幕。施瓦茨教授因此被载入史册,永垂不朽。国际上为了纪念施瓦茨,特别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科学奖项——“施瓦茨奖”,以奖励那些在硒研究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1966年,第一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在美国召开。这也是最早的一个以单一元素作为议题而举行的国际讨论会。
  1969—1971年,Shamberger等经过一系列流行病、实验、临床研究后指出,低硒地区及血硒低的人群中癌发病率高,消化道及乳腺癌尤为显著。这是最早的有关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
  1973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活动必须的微量元素,建议:人体每天补充200微克硒,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1983-1996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癌症中心”Clark教授进行了为期13年的补硒双盲干预试验,结果表明,每日补充200微克硒,总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37%和50%,其中硒对前列腺癌、肺癌和直肠癌防治十分明显,其发生率降低了63%、46%、58%。此项开拓性的研究被称为“硒防癌里程碑”研究。
  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硒作为抑癌剂,允许在含硒食品、药品包装上注明硒的抑癌作用,并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和“硒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2017年,硒发现200周年。国际硒研究学会为促进公众对硒的科学认识,加强各界之间的充分交流,推进硒学研究服务于产业发展与公众健康,瑞典政府在硒的发现地斯德哥尔摩,举办“第11届硒与生物学和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5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
  “硒”的中国发展史
  1935年,我国在黑龙江克山县发现了克山病,它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此病在东北地区发生率非常高,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营养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专家对克山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缺硒是诱发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他们对10多个省区,310个病区进行补硒,使流行于缺硒地区的克山病得到控制,这一研究第一次充分证实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同时也奠定了我国科学界在世界硒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1982年,在我国《营养学报》上,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与地方病组首次报道:我国有72%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
  1982-1990年,我国科学家杨光圻教授等在低硒的克山病地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硒的需要量和安全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如下:硒的生理需要量为40微克/日,硒的界限中毒量为800微克/日,由此建议推荐膳食硒供给量范围为每日50-250微克,最高硒安全摄入量为每日400微克。以上数据已为FAO/WHO/IAEA三个国际组织所采用。目前国际上将200微克作为癌症的预防剂量,将400微克作为癌症的治疗剂量。
  1986-1994年,我国的医学专家于树玉等人历经数年的肝癌高发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生率与硒水平呈负相关。
  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15种每日必须摄入的膳食营养元素之一,成人每日应摄入50-200微克的硒。
  2005年,在我国硒有防癌抗癌作用已被写入化学教课书(九年级下册,第96页)以及高等院校医药教材(《微量元素与健康》,第262页),“硒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同年,全国补硒工作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并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全民补硒,刻不容缓。
  2012年,我国卫生部取消了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硒指标,不再将硒作为食品污染物进行控制。随着对硒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CAC和多数国家、地区将硒从食品污染物中删除。我国实验室检测、全国营养调查和总膳食研究数据显示,各类地区居民硒摄入量较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极个别发生硒中毒地区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降低了硒摄入,地方性硒中毒得到了很好控制,多年来未发现硒中毒现象。
  2013年,国家卫生部定每年的5月17日为中国全民科学补硒日,谐音“我要硒”,至今已是第十一个全民科学补硒日。
  2015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发现5244万亩绿色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天然富硒农产品开发已成为地质调查工作服务于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8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制订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富硒产品认证技术规范》,这也是首部有关富硒产品认证的行业标准,此标准尚在制订中,未正式发布。
  人体硒水平
  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578.3—201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三部分:微量元素》规定,我国成人每日硒平均需要量(EAR)为50微克,推荐摄入量(RNI)为60微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400微克。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硒,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硒主要来源于食物或补充剂的摄入。目前中国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为36微克,低于推荐的硒每日摄入量。
  补硒建议
  硒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无机硒和有机硒两种。
  无机硒是人们最原始的补硒方式,无机硒是无机化合物,比如硒酸钠和亚硒酸钠都是无机硒。无机硒必须先与肠道内的有机配体结合才被人体吸收。肠道内存在多种因素与硒竞争有机配体,所以大大影响了无机硒的吸收。无机硒在体内还易与维生素发生结合,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另外,无机硒毒性比较大,很难控制用量,如果在人体内局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1973年日本就明文规定禁止在食品和动物市场上加入无机硒。
  同无机硒强化剂相比,通过植物与动物对硒的吸收与转化的硒氨基酸、硒蛋白等有机形态硒,以主动运输的机制被肠胃所吸收,被人体吸收后可迅速被人体利用,有效的改善人体的血硒状况,补硒效率高,有研究发现有机硒元素不与其他药物产生拮抗作用,可与药物同服,是良好的硒补充剂,这也是富硒农产品和富硒食品生产的科学基础。在日常补硒中,建议食补为主、药补为辅,会看标签、科学补硒。
  根据浙江大学陆柏益教授的报告显示,当我国富硒农业占比约为34.03%时,消费者膳食硒的摄入量基本满足推荐剂量。随着人们对硒更深入的认识,加之国家的重视,富硒农产品、富硒食品的种类日益增多,我国富硒农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正在走向国际化。

18674466288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