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富硒土壤+” 推进富硒产品标准化(定稿)
- 发布时间:2019-02-16
- 发布者: 百度文库
- 来源: 百度文库
- 阅读量:
坚持“富硒土壤+” 推进富硒产品标准化
颜送贵(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 湖南·桃源 415700 13367360676)
摘要:富硒农产品的功能性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市场。为了规范化、标准化富硒农产品,本文提出了“富硒土壤+”的概念,即利用天然的富硒土壤+科学补硒的途径生产富硒农产品;论述了“富硒土壤+” 是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途径;简述了桃源县实施“富硒土壤+”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了推进富硒产品标准化的五项举措。
关健词: “富硒土壤+” 富硒农产品 标准化 功能农业
“富硒土壤+”是指利用天然的富硒土壤+科学补硒生产富硒农产品。即在富硒地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利用动、植物作天然的生化反应器,在动植物生长、生殖过程中施用或添加特别研制的专利技术产品--富硒肥料,将无机硒元素成功导入农作物,畜禽体内,通过动植物自身的生命运动转化为有机营养硒,富集在果、菜、肉、蛋和籽实中,使其可食用的农产品中硒含量适度增加,达到国家颁发的富硒食品标准,而又不超过食品限量标准的纯天然的农产品。富硒农产品以富含硒为贵。补硒能让身体出现奇迹,它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保健功能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所以,富硒农业是一种具特色的功能农业。功能农业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培育出具有营养及保健作用的农产品,是继高产、绿色、有机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阶段,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①。当前,研究、推广“富硒土壤+”,推进富硒农产品生产产业化、标准化意义十分深远。
一、“富硒土壤+” 是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途径
硒是地壳中含量极微的稀有元素,丰度仅为一亿分之九。土壤中硒的含量取决于含硒母岩的裸露和风化程度,而岩石中硒的含量和分布差异较大,导致自然环境中土壤、水体、作物中硒分布极不均匀,出现了富硒区、适硒区和贫硒区。但是土壤含硒量超过1 mg/kg “富硒区”的面积是很小的,往往限于一条山沟,往往是点状和带状分布,是小面积分布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县或一个乡,甚至一个行政村的区域内,处处存在土壤含硒量超过1mg/kg均匀的富硒区。即使在恩施鱼塘坝和紫阳双安乡这样存在硒中毒的“富硒区”,其硒的含量差异也非常大,从极低硒到极高硒的田块均有分布,既有中毒量的硒区域,也有土壤含硒量低于0.4mg/kg的贫硒区。
硒在土壤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生产出的富硒农产品硒的含量有高有低。一般难以达到富硒农产品的国家标准,更难实现产业化、标准化。为此早在1996年,我国营养问题专家于若木和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院士等一批知名科学家,在《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第3期发表一系列文章,一致提倡“要重视富硒食物的开发与生产”,主张在农牧业中,用富硒的饲料喂养家畜、家禽,用含硒肥料种植庄稼。实践证明,用富硒饲料喂养的家畜、家禽和用富硒肥料种植的庄稼所含的硒与根部吸收天然硒资源土壤中的硒都与植物体内的氨基酸结合而成为硒蛋白,都一样是有机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雒昆利研究员指出:“中国硒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即使富硒区的天然富硒产品的硒含量变化太大,无法达到标准化。中国今后补硒和开发硒产品的方向应该是人工控制富硒产品的含量。人工科学施用富硒肥,是今后中国富硒产品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②
二、践行“富硒土壤+” 开发成功23类75种富硒农产品
桃源县土壤硒含量≥1mg/kg的天然富硒区有茶安铺、观音寺等6个乡镇,占全县面积的3%,有20多万亩。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富硒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含硒量不均匀,而且大部份达不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雒昆利研究员课题组工作人员在桃源县茶安铺、理公港、牛车河、钟家铺、观音寺等五个乡,七里冲、东阳溪、贺家垭等10个村抽样21个检测;土壤硒含量0.99-7.05 mg/kg;玉米、大米硒含量为<0.01-4.87mg/kg,其中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只有7个,只占抽样数的33.33%。
实践证明,即使在富硒区的土壤不一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富硒农产品,这是因为植物对硒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与土壤类型、土壤的PH值、EH值、和硒的存在形式、土壤矿物质等息息相关。在酸性土壤中(PH值4.5—6.5),硒易被三氧化二铁吸附形成氧化铁-亚硒酸盐复合体,以难溶解的碱式亚硒酸铁存在,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在碱性土壤中(PH值7.5—8.5)硒可氧化成硒酸根离子而成水溶性。研究表明,只有在水溶态硒、交换态硒、有机态硒等有效态硒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的含硒量相对较高,能达到富硒食品的要求③。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植物可利态系的含量,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富硒产品,即实施富硒土壤+科学补硒。
桃源县的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天然硒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科学补硒的核心技术。从1998年开始着手研究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技术,通过8年探索,7年拼搏获得了《一种铬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富硒增甜素及其制备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柑橘》等五项富硒科技成果,研究成功富硒增甜素、铬硒肥、硒锶肥、富硒生物有机肥。并根据动植物的特性,配置成粮油型、果蔬型、禽畜型、茶叶型、食用菌型等不同型号的富硒叶面肥,应用于食用菌、猪牛羊、鸡鸭鱼、茶叶、粮食作物、果蔬作物上,使其相应的富硒农产品达到了富硒的目的,弥补了天然富硒土壤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硒含量不稳定的困惑,走出了一条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新路。2009年9月16日,全国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朴建华、霍军生、高俊全、彭祚全等认为该项技术方便、经济、安全、可控,生产的农产品硒含量稳定,可操作性强,是标准化生产的关健技术,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俱佳,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前景。
思路决定出路,科技结出硕果。桃源县践行“富硒土壤+科学补硒”的作法,先后开发成功粮食类、油料类、瓜果类、蔬菜类、茶叶类、食用菌类、家禽类、牲畜类、鱼类、竹笋类等23类,富硒大米、富硒菜油、富硒茶叶、富硒皇菊、富硒灵芝等75种富硒农产品。其产品经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共 2618个样品都达到富硒食品标准。其中有机硒含量达80%以上。桃源县建富硒农产品基地32个,其中生产和生产加工基地23个,实验示范基地9个,面积13.5515万亩。据2014年底富硒办的统计,全县生产粮油、果蔬、鱼肉、禽蛋等富硒农产品产量4.638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345亿元,利润6908.9万元,助农增收5645万元。产品已远销广州、上海、北京、新疆、武汉、长沙等15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富硒产品生产和开发上的新跨越。
春华秋实,一份辛苦一份收获。2015年5月,中国富硒联盟发出公告,在全国开展“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的评选活动,11项“中国十大富硒之乡”评选指标,桃源县有10项达到标准。为此,6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富硒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富硒行业十大富硒榜颁奖大会上。桃源县被授予“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称号。这既来之不易,也是名至实归
三、落实“富硒土壤+” 推进富硒产品标准化
富硒农产品的功能性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市场需要的是标准化产品。所以当务之急要全面落实“富硒土壤+”,努力推进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
1、开展硒资源详查
开展土壤硒资源详查,摸清富硒资源家底,是建设创新型富硒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必要手段。硒资源详查要求数据资料细到每个地块;建立土壤“户籍”档案;提出硒资源开发利用意见;编绘1:250000硒资源分布图集。为科学开发富硒资源和指导农民发展富硒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2、制订生产操作规程
生产操作规程是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规范,是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依据。内容包括富硒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科学施硒的技术要点、产品检验制度。我们桃源县起草了《富硒水稻生产技术》等33个生产技术规程,现已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816-832-2013;DB43/T929-944-2014)。
3、严格产品质量检测制度
硒是富硒农产品的核心指标。其硒含量是富硒农产品的首要标准。要求硒的含量既要达到2011-10-12国家发布的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又要保证镉、铅、汞等重金属不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标准。硒含量是一个从外表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指标,只有通过检验才能显示出来。为此,要严格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桃源县2009年1月制订了《桃源县富硒农产品质量检验制度》。要求严格执行企业标准制度;实施质检员负责制度、严格抽样送检制度、质量标示制度、和评比奖惩制度。这是七年来桃源县富硒农产品没有出现重大事故的根本保证。
4、完善质量溯源管理
质量溯源管理就是从源头控制,全程跟踪到追根求源的质量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追溯到丘块,追查到人。桃源县新合作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1万亩富硒优质水稻基地全面实施质量溯源管理,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科学施硒,全部记录在案。从而保证了富硒大米的质量,为此,2015年6月,这个合作社的钱缘牌大米获“中国十大富硒品牌”。
5、实施科学补硒。
科学补硒是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的核心技术。在查清土壤硒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含硒量、富硒农产品的目标硒含量,因地制宜确定补硒用量。硒肥一定要选用达标合格的产品。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化检测中心(检测报告:肥20150817-1)和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报告:2015-Y-106)检测,所有指标都合格。桃源县在土壤硒含量≥0.4mg/kg,≤1.0 mg/kg的适硒区生产富硒大米:生产硒含量0.2mg/kg达标的大米,每亩用硒锶叶面肥4包。在抽穗始期--乳熟期间一次施用。即每喷筒水加2包,每亩喷2喷筒水;生产硒含量0.5mg/kg以上的高硒大米,每亩用硒锶叶面肥6包。 破口期每喷筒水加2包,每亩喷2喷筒水。乳熟期每喷筒水加1包,每亩喷2喷筒水;农民自食富硒大米,硒含量0.8mg/kg以上。每亩用硒锶叶面肥8包。 破口期和乳熟期各喷1次,每喷筒水加2包,每次每亩喷2喷筒水。
农民补硒是全民补硒的主体,也是全民补硒的难题。推广农民自食粮富硒,是使高科技的富硒农产品走进平民百姓家,实现餐桌全盘硒化,提高缺硒地区农民膳食硒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5-9-3
考文献:
①《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
② 中国硒和“富硒区”的分布规律以及“富硒产品”开发前景 雒昆利
③ 科学补硒50问 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颜送贵 文俊。
作者简介
颜送贵,湖南省新邵县人。大专文化,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农艺师、湖南省科普作家、中国科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富硒联盟理事、湖南省富硒生物产业协会咨询服务团专家。历任桃源县农业局副局长、县农委副主任、县科协主席。现任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园艺、富硒事业,完成科研、推广项目21项,获奖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列4项,编著出版《科学补硒50问》《硒与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等专著6本,撰写发表科普作品689篇,论文86篇。
颜送贵(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 湖南·桃源 415700 13367360676)
摘要:富硒农产品的功能性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市场。为了规范化、标准化富硒农产品,本文提出了“富硒土壤+”的概念,即利用天然的富硒土壤+科学补硒的途径生产富硒农产品;论述了“富硒土壤+” 是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途径;简述了桃源县实施“富硒土壤+”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了推进富硒产品标准化的五项举措。
关健词: “富硒土壤+” 富硒农产品 标准化 功能农业
“富硒土壤+”是指利用天然的富硒土壤+科学补硒生产富硒农产品。即在富硒地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利用动、植物作天然的生化反应器,在动植物生长、生殖过程中施用或添加特别研制的专利技术产品--富硒肥料,将无机硒元素成功导入农作物,畜禽体内,通过动植物自身的生命运动转化为有机营养硒,富集在果、菜、肉、蛋和籽实中,使其可食用的农产品中硒含量适度增加,达到国家颁发的富硒食品标准,而又不超过食品限量标准的纯天然的农产品。富硒农产品以富含硒为贵。补硒能让身体出现奇迹,它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保健功能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所以,富硒农业是一种具特色的功能农业。功能农业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培育出具有营养及保健作用的农产品,是继高产、绿色、有机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阶段,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①。当前,研究、推广“富硒土壤+”,推进富硒农产品生产产业化、标准化意义十分深远。
一、“富硒土壤+” 是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途径
硒是地壳中含量极微的稀有元素,丰度仅为一亿分之九。土壤中硒的含量取决于含硒母岩的裸露和风化程度,而岩石中硒的含量和分布差异较大,导致自然环境中土壤、水体、作物中硒分布极不均匀,出现了富硒区、适硒区和贫硒区。但是土壤含硒量超过1 mg/kg “富硒区”的面积是很小的,往往限于一条山沟,往往是点状和带状分布,是小面积分布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县或一个乡,甚至一个行政村的区域内,处处存在土壤含硒量超过1mg/kg均匀的富硒区。即使在恩施鱼塘坝和紫阳双安乡这样存在硒中毒的“富硒区”,其硒的含量差异也非常大,从极低硒到极高硒的田块均有分布,既有中毒量的硒区域,也有土壤含硒量低于0.4mg/kg的贫硒区。
硒在土壤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生产出的富硒农产品硒的含量有高有低。一般难以达到富硒农产品的国家标准,更难实现产业化、标准化。为此早在1996年,我国营养问题专家于若木和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院士等一批知名科学家,在《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第3期发表一系列文章,一致提倡“要重视富硒食物的开发与生产”,主张在农牧业中,用富硒的饲料喂养家畜、家禽,用含硒肥料种植庄稼。实践证明,用富硒饲料喂养的家畜、家禽和用富硒肥料种植的庄稼所含的硒与根部吸收天然硒资源土壤中的硒都与植物体内的氨基酸结合而成为硒蛋白,都一样是有机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雒昆利研究员指出:“中国硒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即使富硒区的天然富硒产品的硒含量变化太大,无法达到标准化。中国今后补硒和开发硒产品的方向应该是人工控制富硒产品的含量。人工科学施用富硒肥,是今后中国富硒产品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②
二、践行“富硒土壤+” 开发成功23类75种富硒农产品
桃源县土壤硒含量≥1mg/kg的天然富硒区有茶安铺、观音寺等6个乡镇,占全县面积的3%,有20多万亩。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富硒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含硒量不均匀,而且大部份达不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雒昆利研究员课题组工作人员在桃源县茶安铺、理公港、牛车河、钟家铺、观音寺等五个乡,七里冲、东阳溪、贺家垭等10个村抽样21个检测;土壤硒含量0.99-7.05 mg/kg;玉米、大米硒含量为<0.01-4.87mg/kg,其中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只有7个,只占抽样数的33.33%。
实践证明,即使在富硒区的土壤不一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富硒农产品,这是因为植物对硒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与土壤类型、土壤的PH值、EH值、和硒的存在形式、土壤矿物质等息息相关。在酸性土壤中(PH值4.5—6.5),硒易被三氧化二铁吸附形成氧化铁-亚硒酸盐复合体,以难溶解的碱式亚硒酸铁存在,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在碱性土壤中(PH值7.5—8.5)硒可氧化成硒酸根离子而成水溶性。研究表明,只有在水溶态硒、交换态硒、有机态硒等有效态硒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的含硒量相对较高,能达到富硒食品的要求③。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植物可利态系的含量,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富硒产品,即实施富硒土壤+科学补硒。
桃源县的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天然硒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科学补硒的核心技术。从1998年开始着手研究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技术,通过8年探索,7年拼搏获得了《一种铬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富硒增甜素及其制备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柑橘》等五项富硒科技成果,研究成功富硒增甜素、铬硒肥、硒锶肥、富硒生物有机肥。并根据动植物的特性,配置成粮油型、果蔬型、禽畜型、茶叶型、食用菌型等不同型号的富硒叶面肥,应用于食用菌、猪牛羊、鸡鸭鱼、茶叶、粮食作物、果蔬作物上,使其相应的富硒农产品达到了富硒的目的,弥补了天然富硒土壤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硒含量不稳定的困惑,走出了一条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新路。2009年9月16日,全国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朴建华、霍军生、高俊全、彭祚全等认为该项技术方便、经济、安全、可控,生产的农产品硒含量稳定,可操作性强,是标准化生产的关健技术,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俱佳,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前景。
思路决定出路,科技结出硕果。桃源县践行“富硒土壤+科学补硒”的作法,先后开发成功粮食类、油料类、瓜果类、蔬菜类、茶叶类、食用菌类、家禽类、牲畜类、鱼类、竹笋类等23类,富硒大米、富硒菜油、富硒茶叶、富硒皇菊、富硒灵芝等75种富硒农产品。其产品经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共 2618个样品都达到富硒食品标准。其中有机硒含量达80%以上。桃源县建富硒农产品基地32个,其中生产和生产加工基地23个,实验示范基地9个,面积13.5515万亩。据2014年底富硒办的统计,全县生产粮油、果蔬、鱼肉、禽蛋等富硒农产品产量4.638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345亿元,利润6908.9万元,助农增收5645万元。产品已远销广州、上海、北京、新疆、武汉、长沙等15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富硒产品生产和开发上的新跨越。
春华秋实,一份辛苦一份收获。2015年5月,中国富硒联盟发出公告,在全国开展“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的评选活动,11项“中国十大富硒之乡”评选指标,桃源县有10项达到标准。为此,6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富硒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富硒行业十大富硒榜颁奖大会上。桃源县被授予“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称号。这既来之不易,也是名至实归
三、落实“富硒土壤+” 推进富硒产品标准化
富硒农产品的功能性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市场需要的是标准化产品。所以当务之急要全面落实“富硒土壤+”,努力推进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
1、开展硒资源详查
开展土壤硒资源详查,摸清富硒资源家底,是建设创新型富硒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必要手段。硒资源详查要求数据资料细到每个地块;建立土壤“户籍”档案;提出硒资源开发利用意见;编绘1:250000硒资源分布图集。为科学开发富硒资源和指导农民发展富硒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2、制订生产操作规程
生产操作规程是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规范,是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富硒农产品的依据。内容包括富硒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科学施硒的技术要点、产品检验制度。我们桃源县起草了《富硒水稻生产技术》等33个生产技术规程,现已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816-832-2013;DB43/T929-944-2014)。
3、严格产品质量检测制度
硒是富硒农产品的核心指标。其硒含量是富硒农产品的首要标准。要求硒的含量既要达到2011-10-12国家发布的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又要保证镉、铅、汞等重金属不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标准。硒含量是一个从外表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指标,只有通过检验才能显示出来。为此,要严格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桃源县2009年1月制订了《桃源县富硒农产品质量检验制度》。要求严格执行企业标准制度;实施质检员负责制度、严格抽样送检制度、质量标示制度、和评比奖惩制度。这是七年来桃源县富硒农产品没有出现重大事故的根本保证。
4、完善质量溯源管理
质量溯源管理就是从源头控制,全程跟踪到追根求源的质量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追溯到丘块,追查到人。桃源县新合作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1万亩富硒优质水稻基地全面实施质量溯源管理,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科学施硒,全部记录在案。从而保证了富硒大米的质量,为此,2015年6月,这个合作社的钱缘牌大米获“中国十大富硒品牌”。
5、实施科学补硒。
科学补硒是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的核心技术。在查清土壤硒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含硒量、富硒农产品的目标硒含量,因地制宜确定补硒用量。硒肥一定要选用达标合格的产品。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化检测中心(检测报告:肥20150817-1)和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报告:2015-Y-106)检测,所有指标都合格。桃源县在土壤硒含量≥0.4mg/kg,≤1.0 mg/kg的适硒区生产富硒大米:生产硒含量0.2mg/kg达标的大米,每亩用硒锶叶面肥4包。在抽穗始期--乳熟期间一次施用。即每喷筒水加2包,每亩喷2喷筒水;生产硒含量0.5mg/kg以上的高硒大米,每亩用硒锶叶面肥6包。 破口期每喷筒水加2包,每亩喷2喷筒水。乳熟期每喷筒水加1包,每亩喷2喷筒水;农民自食富硒大米,硒含量0.8mg/kg以上。每亩用硒锶叶面肥8包。 破口期和乳熟期各喷1次,每喷筒水加2包,每次每亩喷2喷筒水。
农民补硒是全民补硒的主体,也是全民补硒的难题。推广农民自食粮富硒,是使高科技的富硒农产品走进平民百姓家,实现餐桌全盘硒化,提高缺硒地区农民膳食硒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5-9-3
考文献:
①《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
② 中国硒和“富硒区”的分布规律以及“富硒产品”开发前景 雒昆利
③ 科学补硒50问 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颜送贵 文俊。
作者简介
颜送贵,湖南省新邵县人。大专文化,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农艺师、湖南省科普作家、中国科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富硒联盟理事、湖南省富硒生物产业协会咨询服务团专家。历任桃源县农业局副局长、县农委副主任、县科协主席。现任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园艺、富硒事业,完成科研、推广项目21项,获奖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列4项,编著出版《科学补硒50问》《硒与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等专著6本,撰写发表科普作品689篇,论文86篇。